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《高中通用技術》
出版單位: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16開(890*1240)彩色
教材特色
蘇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通用技術以《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標準(2017年版)》為依據,從素質教育思想和“立德樹人”根本任務出發,以課程標準所倡導的“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,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”為目標,走出狹窄的知識本位、技能本位,強化技術的價值引領、意義建構,力求將學科邏輯、學生邏輯、育人邏輯三者有機統一,在編寫思想、體例結構、教材要素、內容呈現、編寫風格等方面形成鮮明特色,努力實現具有中國特色、體現中國實踐、形成國際影響的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材建設目標。
(一)堅持技術的人文引領,強調六位一體的技術思想
教材從現代技術的內在意蘊出發,以立德樹人使命為根本,堅持“技術應當造福人類,應當以人為本”的技術觀念,確立“作為過程的技術”“作為知識的技術”“作為物品的技術”和“作為意志的技術”高度統一的技術思想,建構技術的基礎知識、基本技能、基本思想、基本態度、基本經驗、基本人格“六位一體”的課程價值體系,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,強化面向真實的生活世界,以真實的情境、真實的任務,挖掘真實的問題,引領真實的過程和真實的成果,實現學生真實的發展價值。
(二)堅持技術的任務驅動,采取大項目、大概念、大過程的編寫結構
教材充分運用技術認識論、社會建構論、技能學習理論等現代理論,遵循學生認知規律,科學選擇、組織和呈現學習內容, 以引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;以素養為靈魂、以任務為驅動,采取大項目大過程的編寫結構。如必修教材《技術與設計1》設計了涵蓋技術設計五大過程的大項目——“設計制作便攜式小凳”“設計制作中學生護眼多功能臺燈”,讓學生經歷完整的技術設計大過程。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,掌握核心技術知識,獲得關鍵技術能力,提升技術素養?!都夹g與設計2》教材以素養為靈魂、以任務為驅動,采取“大概念”的編寫結構,從“結構”“流程”“系統”“控制”等基本技術現象與簡單技術原理出發,形成了技術理性與技術感性的深層次融通。教材選擇了生活氣息濃郁、城鄉學生適宜、技術含量相對合理、創造空間豐富、師生教學方便的“站立式辦公桌”“組合筆筒”“校園節水系統”“雨水收集利用控制系統”作為主要素材;教材提供了大量體現當代生活特征,同時又具有操作性的項目,供學生開放性地選擇。
(三)堅持技術的育人功能,強調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
教材基于技術的育人功能,從學生的知情意行統一的規律出發,強調做中學、學中做,設置了“馬上行動”“案例分析”等經典欄目,強化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。同時,選取學生熟悉的且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,如必修教材《技術與設計1》有4種材料20種不同方案的便攜式小凳,不同功能、結構、材料組合的臺燈,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創新實踐的范例,培養學生感知技術、探究技術、應用技術、評價技術、創新技術等能力,還為學生樹立創新意識、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提供了有效載體和廣闊舞臺。教材必修《技術與設計2》基于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基本目標, 蘊含著眾多的思想與方法,例如,“結構決定功能原理”“系統整體大于部分之和原理”“反饋原理”“黑箱原理”等,既有世界觀,又有方法論,在技術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。
(四)堅持技術的多維結構,開發了技術設計、技術制作、技術試驗、技術探究等技術活動呈現方式
教材凸顯通用技術的設計學習和操作學習為主的特點,從技術的多維活動結構出發,開發了技術設計、技術制作、技術試驗、技術探究、技術體驗、圖樣制作等多樣化學習活動,改變了傳統的知識發布的教材呈現方式,努力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和學生技術素養的建構。
(五)堅持技術的多元開放,通過一題多層次、一事多視角等增加教材的適應性
教材中大部分案例和設計任務都采取ABC多方案的表現形式,所提出的問題增加開放性、強化生活性,所提供的練習題通過不同層次、不同類型增加選擇性等,以提高教材的適應性。